
那些钢管本是他从香港运往澳门的货物,却在途中被一伙自称“大天二”的海盗劫走。
多年后,这位香港富豪回忆起这一幕仍心有余悸,但正是这种刀尖舔血的经历,塑造了他传奇的一生。
—贫民窟的疍家少年,到突破西方封锁的“红色商人”,再到让世纪悍匪张子强都不敢招惹的爱国巨擘。
1923年,一场台风夺走了霍家两位长子的性命,1930年,霍父病逝时,留给妻儿的只有几件破旧渔具。
年幼的在皇仁书院半工半读时,就显露出商业天赋:他承包校园汽水销售,用“买十赠一”的策略日销百瓶。
1945年,22岁的用母亲典当首饰换来的几百港币,买下一艘无动力小帆船搞起海上运输。
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,当朝鲜战争爆发、西方对华实施全面禁运时,他发现了澳门这条隐秘商道。
从新加坡采购橡胶经马六甲海峡运至香港,再改装渔船夜航澳门,每趟利润高达300%。
1951-1953年间,的船队每月完成20航次,占澳门转口贸易的15%。
他运送的5000吨橡胶、1.2万吨钢材和400箱药品,经天津港秘密转运至抗美援朝前线。
但这条航线上危机四伏:港英巡逻艇、炮舰、海盗“大天二”在珠江口形成死亡三角。
为了生存,他将传统帆船改造为混合动力,设计可拆卸铁箱货舱,遇险时能快速沉入预设坐标,待安全后打捞。
某次运输中,港英水警直接向货船开枪,另一次遭遇特务炸沉货船,他却淡定道:“早就料到会沉几艘。”
这种“灰色智慧”让南光公司(中共华南局秘密机构)将其列为可靠伙伴,却也导致港英政府后来逼迫他贱卖星光行大厦。
香港帮派多与洪门关联,而早年雇佣的千名码头工人中遍布各派成员,形成独特人脉网络。
他坚持“以和为贵”,即便被劫物资也鲜少报复,这种气度令张子强等悍匪都遵循“盗亦有道”,将其从绑架名单划除。
深谙此道,他通过澳门南光公司构建的贸易网络,既为内地输血,又让英国在禁运政策上“睁只眼闭只眼”。
这种微妙平衡,使得港英政府1951-1953年对大陆“非战略物资”出口逆势增长23%。
为表爱意,他打破“二房子女不得经商”的家规,用幼子霍文逊的名字命名大厦,更出资16亿助其任澳门医院副院长。
果断与其断绝关系,临终前将300亿遗产分割为长房200亿、二三房各50亿,上演现实版《豪门恩怨》。
1980年代,动用国际人脉助中国恢复奥运席位;1997年香港回归,他亲手升起区旗。
他教会我们:真正的商道不在算计得失,而在家国情怀;真正的胆识不是匹夫之勇,而是明知九死一生,仍愿为民族赴汤蹈火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